自古以來,花卉一直是人們表達情感、美化生活的重要方式。在眾多花卉中,牡丹因其華貴的氣韻、豐滿的花型和豐富的色彩,成為最受人們喜愛的花種之一,而牡丹插花藝術更是中國花文化、中國傳統(tǒng)插花的精髓。今天,龍池牡丹就帶大家回溯牡丹插花藝術的歷史。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牡丹插花就已經萌芽,牡丹已是傳情、交友的信物。唐代時期,牡丹插花開始盛行,并出現了插制?!痘ň佩a》中記載了唐代宮廷牡丹插花“重頂帷、金剪刀、甘泉、玉缸、雕文臺座、畫圖、翻曲、美醑、新詩”等九大牡丹插花插制、評品、賞析的規(guī)制,可見牡丹插花的藝術極致。
在宋代,宮廷插花的風格開始發(fā)生了變化。受當時倫理觀的影響,儒家理學法則在插花藝術中得到了體現。這時,牡丹插花的搭配方法和花材選擇都變得更為考究。直系配材方法與旁系配材方法成為了主流,花材的品格高下成為了決定取舍的關鍵。同時,對于插花放置的場所、剪截工具、供養(yǎng)的水質、幾架以及掛畫等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顯示了宋代宮廷對于插花的重視。宋代的牡丹插花作品常常被描述為“三面漫坡,牡丹約千余叢,各有牙牌金字,上張大樣碧油絹幕?!边@種大規(guī)模的插花場景,往往讓人驚嘆不已。
到了明代,牡丹插花在理論、技藝、方法等方面形成完整的體系,插花專著也不斷問世。張謙德在《瓶花譜》中將牡丹列為最高等級花材“一品九命”,并介紹了“燈燃”、“蜜養(yǎng)”等牡丹保鮮良方。牡丹插花在明代融合了科學之理與和合之美,渲染了“禪·茶·花合一”的哲學與科學理念。
清代后期社會動蕩,插花藝術慢慢走向“以病為美”的誤區(qū)。20世紀80年代開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插花藝術得以復蘇。2008年,中國傳統(tǒng)插花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牡丹插花開始進入千家萬戶。
牡丹插花的每個發(fā)展階段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和特色,但無論如何變化,牡丹插花都以其華貴的氣韻、豐富的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了中國花卉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龍池牡丹圍繞當前牡丹產業(yè)發(fā)展的科技需求,進行牡丹產業(yè)創(chuàng)新性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fā),對牡丹盆栽、鮮切花進行四季培育,為牡丹插花提供花材保障,使牡丹插花不僅僅作為一種花卉藝術,更成為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文化情感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