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fēng)扶欄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池月下逢。”這首詩出自李白寫給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清平調(diào)》三章其一,是李白在長安為翰林時所寫,李白出神入化,擬化貴妃姿態(tài),寫盡牡丹之美。
最初牡丹長在山野之中,沒有現(xiàn)在的花大色艷和雍容華貴,曾被當(dāng)?shù)厝水?dāng)成柴火燒。唐朝之前,關(guān)于牡丹的記載僅限于醫(yī)藥典籍上,到了唐朝,牡丹從山野之花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人們熱烈追捧的國花。為何在唐代牡丹這么受歡迎呢?龍池牡丹帶您一探究竟。
唐代的牡丹風(fēng)尚是受到諸多因素共同影響的,其中統(tǒng)治者的大力推崇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武則天對牡丹的喜愛,對牡丹栽培和牡丹品種的改進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據(jù)史料記載,武則天曾多次組織人員在洛陽和長安兩地進行牡丹栽培試驗。武則天從洛陽引種了30多個品種的牡丹,又親自試種成功后才推廣到長安等地,武則天賞花活動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在洛陽,武則天不僅將自己喜愛的牡丹引種到了洛陽,還將自己從民間收集到的品種進行推廣種植。由于洛陽牡丹與皇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在洛陽種植牡丹也就成了身份的象征。據(jù)《唐六典》記載,唐開元年間,“天下所養(yǎng)牡丹皆取之于洛陽”。所以武則天能夠以皇帝身份賞花也就不足為奇了。
唐玄宗時期,更是將中國牡丹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對于牡丹的欣賞,唐玄宗可謂是有一套完整的體系,比如《朝野僉載》中記載“開元中,長安人宋單父進紫云花及赤玉花名石,上曰:‘此花可為玉,可為石。又云:‘此花不落人間?!蠁枂胃冈唬骸ㄊF,自昔而然;今丹山赤水,花石之富,亦當(dāng)與之爭奇。若為玉則不足貴,為石則太過。’”從中可以看出唐玄宗認為牡丹是一種高貴的花朵,除了欣賞它的外形美之外還要求它有內(nèi)涵、有寓意、有文化。所以唐玄宗對牡丹也是頗有研究和了解的,他認為牡丹不是一般的花朵,而是一種富貴吉祥的象征。唐玄宗還多次將牡丹賜給大臣和將領(lǐng)們。如《太平廣記》記載有一次唐玄宗賞賜了一個名叫“劉巨君”的人,該人獻上了一束牡丹。唐玄宗認為他的貢獻很大,就下令賞賜給他“金盤百盤”作為獎賞。
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統(tǒng)治者的大力推崇,使得山野之花榮登大雅之堂,自唐以來,牡丹便以國花自居,歷久綿延。下期龍池牡丹將繼續(xù)為您揭秘唐朝牡丹興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