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色澤艷麗,玉笑珠香,富麗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譽。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至唐代,牡丹文化發(fā)展到鼎盛時代,牡丹也從一種象征的愛情之花,漸漸有了性格和姿態(tài),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中名作頻出。
唐朝是詩人聚集的時代,也是牡丹花爭艷輝煌的時代。時人對牡丹熱情,引得文人墨客競相吟詩作賦,據(jù)統(tǒng)計唐詩中,直接描述牡丹的詩篇達到204首之多,僅詩名中出現(xiàn)牡丹的詩篇,就有130首。今天,龍池牡丹邀請您一起來賞析唐詩里驚艷千年的牡丹詩詞。
【賞牡丹 唐·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
【清平調三首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惜牡丹 唐·白居易】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只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牡丹芳 唐·白居易】
我愿暫求造化力,減卻牡丹嬌艷色。
少回卿士愛花心,同似吾君憂稼穡。
在群芳斗艷的花季里,被譽為國色天香的牡丹花總是姍姍來遲。唐朝對牡丹的鐘愛更是盛況空前;花落春歸去,時復又一年;對春的傷懷,對花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文人墨客之一的白居易也不例外。
【《秦中吟·買花》 唐·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shù)。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諭。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賞花踏青吟詩是古人重要的社交活動,到唐朝本就有著貴游文學氣息的環(huán)境下,踏青賞花就成了頗為時興的活動;尤其對觀賞牡丹的狂熱更是到了空前絕后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