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愛牡丹”。
即使是獨愛蓮的陶潛,也不得不承認牡丹在世人心中的地位。傳說中,“此花本無種,栽自廣寒宮”,而唐代文明可謂華夏五千年最輝煌的歲月,有擎天拔地的氣勢,有海納百川的胸襟,牡丹的風韻正是在這個千載垂績的盛世中傲立花枝,展示著流光溢彩、張力十足的美。
【一朵牡丹花,一部大唐史】
一朵牡丹花,一部大唐史,可以這樣說牡丹貫穿了整個大唐王朝的發(fā)展,見證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全部過程。
在唐朝,牡丹作為上到皇帝下到達官貴人、文人士子以及尋常百姓家不斷追逐的事物,融入到唐朝人生活中每一個角落,從種花賞花,到畫花詠花,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唐朝人對牡丹的喜愛,可以說是刻在靈魂深處了。
【唐朝人為何如此甚愛牡丹】
無論是什么花文化,其背后隱喻的都是一種精神追求,而唐代百姓喜歡牡丹,歸根結(jié)底就是因為牡丹的寓意。
周敦頤在《愛蓮說》提到:“牡丹,花之富貴者也”,如此看來,牡丹即富貴,所以上到宮廷,下到平民,都開始種植牡丹,這是與盛唐的景象所相符。
唐朝人喜愛牡丹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因為統(tǒng)治階層對牡丹的推崇與喜愛,女皇武則天時期對牡丹的喜愛稱得上是第一個鼎峰,而在唐玄宗時期對牡丹的喜愛到達了極致的鼎峰。
牡丹自古是太平盛世與繁榮昌盛的象征,這一點極度貼合統(tǒng)治階層的需求,所以自皇室貴族起都偏愛種牡丹、賞牡丹、畫牡丹、寫牡丹、戴牡丹……平民百姓自然效仿。
唐朝可以稱得上是牡丹詩詞發(fā)展最為繁榮的時代,這主要歸功于牡丹傲視群芳、筋骨剛心的精神風骨引來大量的詩人追捧,唐代詩人本就普遍追求豪俠之氣,所以牡丹的精神風骨與文人的精神實踐產(chǎn)生了共鳴,張潮曾在《幽夢影》中直言,牡丹的精神得到了唐朝人士的普遍認可并傳之后世。